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新闻资讯

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 | 兽用抗菌药的常见种类及科学使用

2021-11-30 2610人阅读 来源:网络转载

兽用抗菌药是基层养殖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兽药品类,据统计,一个养殖场所有的药物种类中,抗菌药能占到总比例的50%~80%,所有的用药成本中,抗菌药通常能占到70%以上,部分管理水平低的小型养殖场甚至能达到90%以上,足见抗菌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1 兽用抗菌药种类
1.1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可一起归属为β-内酰胺类,主要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抑制粘肽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代表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等。该类药物前期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后来研发的三代、四代类药物抗菌谱逐渐增大,成为广谱抗菌药。剂型方面,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临床主要为注射剂、预混剂和可溶性粉剂,由于遇水易降解,故该类药通常以固体粉状形式存在,即使是注射剂也是注射用粉针或油性混悬液。该类药临床饮水给药时,务必短时间内集中饮用。
1.2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糖元结合而成的苷,故而得名,主要通过直接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 rRNA解码区的A部位结合而阻止蛋白翻译的进行,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代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大观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由于该类药物口服吸收较差,可用于肠道敏感菌感染的治疗,口服后药物能富集于肠腔内容物中,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注射使用时,可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发的菌血症的治疗。
1.3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是一组由12~16个碳骨架的大内酯环及配糖体组成的抗菌药,代表药物有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吉他霉素、红霉素、泰地罗新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种类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丹毒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等。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降低病原50s核糖体中肽酰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其分裂,并影响胞内代谢反应的进行,最终杀灭病原菌。
1.4 林可胺类
林可胺类抗菌药兽医临床以林可霉素使用最多,该药内服后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仅为20%~40%,在肠道感染治疗方面应用较多。注射使用时能在2h内广泛分布于全身的组织和体液中,尤其是肝脏和肾脏药物浓度最高,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的治疗。
1.5 氯霉素类
氯霉素类目前以氟苯尼考使用最多,最早使用的氯霉素因存在引发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风险而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氟苯尼考临床主要用在畜禽呼吸道类疾病的防控,该药抗菌谱广,无论是内服还是肌注均吸收较快,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另外,该药为动物专用药物,和人药不存在交叉共用,更利于食品安全。目前氟苯尼考的兽用剂型较多,可溶性粉剂、预混剂、粉剂、注射液、溶液剂临床最为常见。氟苯尼考药物水溶性较差,虽然通过一些固体分散技术、纳米乳化技术、微晶包合技术等提高了药物溶解度,但临床在饮水使用时,仍存在堵塞水线的风险,该药使用过程中应多注意水线的检查。
1.6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抗菌药是一类具有共同多环并四苯羧基酰胺母核的衍生物,对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原虫等都有抑杀作用,代表药物有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等。该类药物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疾病治疗以及动物促生长等方面。
1.7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是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干扰DNA复制而使病原菌死亡,代表药物有恩诺沙星等。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和人用药很多出现重合,很容易通过食品链而造成人体感染菌的耐药,于是农业农村部禁止了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四种药物在食品动物的使用。
1.8 其他抗微生物药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以硫酸黏菌素为代表的多肽类、以泰妙菌素为代表的截短侧耳素类以及化学合成的磺胺类抗菌药等,这些药物都有独自的抗菌机理和抗菌谱,临床可结合养殖场的具体疾病情况选择使用。
2 抗菌药的科学使用
抗菌药在使用时,方法一定要科学,为了增强疗效,建议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以扩大抗菌谱和减少药物用量。
2.1 使用方法要科学
抗菌药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使用,对于菌血症类感染疾病,由于病原分布在血液、组织、器官中,药物必须吸收入机体才能发挥效果,口服使用要求吸收好,注射使用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或直接静脉注射。对于肠道类感染,抗菌药以口服效果最好,且尽量使用吸收较差的药物,因为只有吸收较差才能满足药物使用后富集在肠腔中,从而起到杀灭肠道内病原菌的作用。对于呼吸道类疾病,可以采用注射给药,也可以采用吸入给药等方式,从而发挥抗菌作用。有些体表组织感染者,可采用局部涂抹给药的方式用药,如化脓性皮炎、手术伤口感染等。还有些体腔类环境,由于连续多次给药不方便,可使用具有缓释作用的栓剂进行用药,如阴道栓,在母畜产后可将其放入宫颈部位,通过栓子的缓慢溶解而释放药物,从而达到预防产后感染和减少给药次数的目的。
2.2 多种药物科学配伍
为了将疾病快速控制,同时也为了降低某种感染菌的耐药率,临床往往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配伍使用,以达到降低最小抑菌浓度的目的[2]。除了快速控制疾病外,联合用药还能减少每种药物的使用量,从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带来的危害。老话讲“是药三分毒,全靠肝解除,全靠肾排除”,从侧面反映了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体现。临床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抗菌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以β-内酰胺类药物为代表;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以氨基糖苷类为代表;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以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代表;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以磺胺类为代表。根据临床经验,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药效协同增强,第一类和第三类联用会出现减弱,第一类和第四类合用效果无明显影响等,临床用药时可提供参考。
3 小结
抗菌药具有杀灭病原体的作用,不同抗菌药对病原体的杀灭种类不同,有的是针对细菌的,有的对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等也有作用,还有些对原虫也有杀灭功效。抗菌药本质是一类化学物质,主要作为工具应用于养殖中,只有科学使用才能将其效果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略
作者:梁婧,孙晴/无锡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1年11月刊